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非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领域,不仅扩大了这些企业的业务和服务领域,而且直接增加了社会的金融服务供给,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提供了最大可能,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借助和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幅度降低其经营成本,也可以通过服务创新产生新的金融业务、新的客户,甚至可能出现一种全新的基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以预期,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业模式相互融合发展,从金融体制机制、业务流程、金融工具和金融理念等方面持续创新,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带来促使传统金融变革和金融创新的“红利”,但也同时具有与传统金融模式不同的风险特征。
其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是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不确定性、不可控性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既包含了金融风险,又包含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强传播性、影响瞬时性和复杂性,以及互联网金融边界模糊,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其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风险。在客户的资金安全、客户的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等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都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和信息管理风险。这些风险的暴露,极易引发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产生信任危机。
其三,合规管理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主观上对金融风险认识不够,客观上没有资本约束和相应的风险准备金,在市场环境出现急剧变化时,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和信用风险。
其四,政策性风险。主要包含法律政策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洗钱风险。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明确的法律规定,出现问题后涉及的责任确定、承担、仲裁结果的执行等问题难以解决。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和高流动性,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与可测性下降,加剧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将对货币政策目标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及传导机制产生影响。互联网金融的便捷、快速、隐蔽的特性,决定了无法对资金流向真正有效跟踪,极易引发洗钱风险。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放大性和复杂性特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提出了新挑战。作为金融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要坚持鼓励创新和规范发展并重的理念,要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建设,转变金融监管形式的变革,促进金融监管从“机构监管型”向“功能监管型”的变革,逐步建立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消费权益保护机制,以便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权益,提高消费者风险识别能力。此外,还要通过法律手段,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管理机制,深入推动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