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跨越“数字鸿沟”
2014-07-15 星期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因网而生”的新面孔层出不穷,“数字鸿沟”也因此在多个层面上得以弥合。

在信息时代,“数字鸿沟”往往被视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一般认为,它与贫富差距是互相叠加的,富者比贫者可以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服务,从而拥有更多的机会。

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此提供了一个反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嫌贫爱富”的“明规则”,在最核心的信贷业务领域,为市场上的弱小者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当前,中国有超过5000万家小微企业,其中4000多万家实际上是“微”得不能再“微”的个体工商户。在传统的金融服务市场上,大多数小微企业,以及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很难获得信贷支持。缺乏信用记录、缺少抵押物、单笔业务量过小、刚性成本过高等等,是他们的天然劣势。这不单是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软肋,区域性的小型股份制金融机构,同样难以跨越这条“规模鸿沟”。

互联网金融从技术上摆脱了上述困扰。所有的网上交易活动都会留下痕迹,对这些痕迹数据进行跟踪整合分析,可以快捷准确地判断客户信用,确保资金安全。这些留在虚拟世界里的数字痕迹,通过交叉分析,甚至比线下能够获得的交易记录更可靠。

因为有了基于大数据的筛选、评价,过去被传统银行认为风险极大的小微业主的个人贷款,反而可以无需抵押、担保,单凭信用获得。即使需要抵押,互联网金融服务商也创制出了新的抵押物——网络订单,而无须抵押实物并对实物进行复杂的估值。

大数据技术使互联网金融的单笔业务成本大为降低,支撑了其单笔贷款额度的大幅下降。

一位经营P2P网贷的老板明确地将目标客户定义为“三无”市场:第一是“无助”,互联网金融应该服务金融市场中最“无助”的群体,他们包括个人、小微企业或是个体工商户;第二是“无能为力”,要服务银行“无能为力”的客户;第三是“无奈”,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服务社会财富分配中最“无奈”的群体。

由此可知,互联网金融并不会从根本上取代传统金融活动,但由于具备上述独特优势,所以它可以在传统金融机构未能覆盖的人群、未能覆盖的领域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这是新技术革命给金融服务市场后来者创造的机会,也是新技术革命给传统金融漠视的“小微”群体创造的机会。在这个最“势利”的行业,“逆袭”正在发生,“数字鸿沟”反而在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冲击下变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