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互联金融词汇逐渐开始淡出,什么零边际成本社会、利基市场云云,已从热词成为冷僻。尽管有人还在热切盼望中国经济的“互联网+”,尽管互联网仍然有力地改写着诸多传统产业,但中国互联网金融在2015年底已开始逐步退潮。退潮的标志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及金融机构倒闭退出,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暴出金融丑闻,已令各地地方金融局如临大敌。不足三年,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从如日中天到退潮搁浅?
一是庞氏骗局。这是一个相当苛刻的指责,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互联网金融的创始者并不在意其创立的企业是否真正具有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传统金融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他们似乎都并不关注。部分创始人本来就是以资本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所谓创业,他们所期待的是,暴发式成长,以烧钱获得足够多的流量,然后通过多轮创投、收购或上市实现更迅速的退出。这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但创投很快意识到持续烧钱的危险性和退出机制的不畅,结果击鼓传花的断崖迅速降临。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是e租宝,所谓美女总裁、融资租赁云云,居然95%以上的项目都仅仅是简单的骗局。这不得不令人扼腕。以偏差始,必然以骗局终。新近涌现的中晋与之有类似情况。为什么骗局以互联网金融为名号?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显示,公司欺诈(corporate fraud)更容易出现在新兴成长行业,因为人们对这些行业更好奇和期待,更容易宽容他们的失败和泡沫化估值。而一些衰退中的行业出现广泛公司欺诈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风险。江南愤青笑称,一切不正视风险的金融创新,本质上都是在耍**。这击中了互联网金融的致命弱点。金融机构就是凭借不断增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才逐渐获得可持续的利润增长。与其说金融机构是专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是专营风险的企业。近年来金融监管框架的重大变革,无一不是围绕资本充足率和全面风险管理展开。但互联网金融的创始人往往懂得互联网技术,懂得网络营销,但对风险却有意无意地漠视。非常之多的所谓P2P本质上既没有资本金优势,也没有客户群优势,更没有风险管控优势。论资金实力和成本,他们不如商业银行的小微事业部;论线下风险管控,他们往往不及一些较优秀的小贷公司。P2P到最后往往沦为以股东出资、线上吸收资金、线下寻找项目和放贷的境地。最终在经济持续下行和信用风险高企时,大量P2P最终只有一条路——跑路。
三是倾销。激发人类的贪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期望卖价奇高,例如股票的高抛低吸。即便价格已经荒诞,投机者仍然相信价格会继续上涨。另外一种是期望买价奇低,甚至免费。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互联网企业彼此之间的惨烈竞争,往往在远远没有盈利时,在客户转化率很低时,就已开始为未来可能的垄断不顾一切。这种在传统商业中被称为倾销的手段,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非常广泛。它完全颠覆了传统商业生态链,把企业之间你好我好的关系,演变为你死我活的关系。其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商业伙伴共同成长,而是一家独大,甚或集体陷入困境。正常的金融活动,无论是否借助互联网手段展开,都不可能脱离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常识。过分地试图通过做减法、做低价去竞争,十分偏颇。互联网整个行业都笼罩在你死我活的以倾销追求垄断的竞争氛围中,并不仅仅互联网金融如此,电商等同样如此,让人怀疑互联网金融到底是在分享,还是在自毁?
四是盲目。很少有互联网金融机构认真研究传统金融机构,而是以互联网为手段,提倡互联网思维,强调客户体验。这有其锐不可挡的一面。但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本质,互联网是工具。金融机构在几百年间始终伴随技术进步而进步。即便在当下,以银行为例子,我们也不能认为传统商业银行是互联网的绝缘体。恰恰相反,银行在互联网方面的投入和运用极其惊人,从数据大集中到全行一本账,从风控到征信,从传统渠道到各种新渠道,中国银行业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方面,甚至在全球都极具竞争力。但银行不可能声称其摆脱了金融成为互联网企业。大量互联网金融机构一拥而入时,甚至没有兴趣去看看,他们跑马圈地时正面交锋的对手是谁。这种盲目带来了激进的商业策略。最终传统金融受到了巨大冲击,但互联网金融机构却似乎没有在金融领域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互联网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并不是金融本身。
五是焦虑。互联网从业人员常说,PC+WEB的时代,其一年相当于传统商业的四年,而手机+APP的移动互联时代的一年,则又相当于固定互联时代的四年。因此,线上一年,换了人间。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高度浓缩了其创业的时空,往往要求在极其短促的时间之内,极其迅速地取得极大成功。不仅如此,这些创业精英往往还具有强烈的高杠杆倾向,从天使投资到VC,其成长极其强烈地依赖外部资本,依赖客户的指数级增长,依赖其竞争对手迅速被击垮,依赖服务模式迅速切换到商业模式。这些创业者往往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成长的节奏,甚至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这与其说是互联网金融的精彩,不如说,本质上他们充满焦虑而缺乏忠诚。他们缺乏对互联网金融创业的持续投入和忠诚。其行为模式,更接近富有才华和青春的狂热赌徒。这种焦虑使得行业既在快速烧钱,也在快速燃烧青春,最终可能人财俱获,但更可能人财两空。
六是监管。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中广泛存在的监管套利,在西方难以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异军突起。监管松弛在于线上线下监管框架的不一致,线下对银行一般存款的严格监管,造就了余额宝的短暂奇迹。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事后暴露问题时,其内部混乱和业务的子虚乌有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例如,客户资金往往被用来发放员工工资奖金甚至炫富,连起码的托管制度都不存在。在一行三会都无法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同时,地方金融局办则苦不堪言,他们确实难以事先监管那些在外省简单工商注册,在本省并无法人机构落地,却广泛展开玄虚业务的所谓互联网金融机构。有时,甚至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都被无辜受牵累。监管为什么会如此松懈?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什么一度成为特权机构,然后又迅速陷入治理整顿?
我并不怀疑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未来仍然会有巨大空间和颠覆力量,但在未来数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退潮时期。我们需要归还一些历史欠债,然后才能轻装出发。毕竟传统金融也正在陷入困境中,我们需要互联网的持续创新和渗透,但不是运动式的狂热和复制。
最终人们可能不得不意识到,对创新的渴求折射出真正的创新稀缺而艰难,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不具备创新的基本能力;对创业的梦想折射出创业失败与夭折的磨难,绝大多数个人不具备成为雇主的基本能力。至少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领域,科研者们常说,99%的科学家只完成了1%的工作,而且99%的工作则往往由1%的杰出天才来包揽。无论是在互联网金融还是其他领域,真正的创新创业是难能可贵的,引领中国走出经济困境的技术创新周期尚未降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创造出来。
扫码关注融贝网微信获得福利 享受服务
扫码下载融贝网APP